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转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假冒商标案立案标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04:45:55  浏览:948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转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假冒商标案立案标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国家工商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转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假冒商标案立案标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1993年4月15日,国家工商行管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现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假冒商标案立案标准的暂行规定》转发给你们,请在查处假冒商标违法活动中,注意与司法机关加强配合,准确把握罪与非罪的界限,对构成假冒商标犯罪的,应及时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假冒商标违法犯罪行为。
今年以来,商标法制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二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和《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这些法律的通过和实施,不仅从立法角度加强了商标管理的力度,为严厉打击假冒商标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同时也有利于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在查处假冒商标案件的工作中做到既密切合作,又各司其职,严格依法办事。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以此为契机,抓住假冒商标和商标侵权这一为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下大决心搞好商标管理工作和商标管理队伍的建设。要严格执行《商标法》。要进一步提高对查处假冒商标和商标侵权案件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克服办案中存在的种种困难,依法严厉打击假冒商标和商标侵权行为。同时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注意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在查处假冒商标和商标侵权行为中取得的成绩,树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严格执法的形象。要努力建立一支力量充实、人员精干的商标管理队伍,并配备必要的办案装备,切实做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每年返还给各地的商标规费提留,全部用于商标管理工作,不挪作他用,保证商标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附件: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假冒商标案立案标准的暂行规定

规定
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其他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定。
一、工商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人,违反商标管理法规,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包括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他人注册商标标识,达到本规定立案标准的,对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他人已经注册的商标(包括使用伪造的他人已经注册的商标),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非法经营额达到10万—20万元,或者非法获利达到2万——5万元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非法经营额达到2万——5万元,或者非法获利达到5千——1万元的。
2、工商企业、事业单位擅自制造(伪造)、销售他人注册商标标识(包括伪造的商标标识)达到2万——5万件(套),或者非法获利达到1万——2万元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擅自制造(伪造)、销售他人注册商标标识(包括伪造的商标标识)达到5千——1万件(套),或者非法获利达到2千——5千元的。
3、故意经销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非法经营额达到10万——20万元,或者非法获利达到2万——5万元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非法经营额达到2万——5万元,或者非法获利达到5千——1万元的。
4、同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犯罪人通谋,为其提供制造、销售、使用、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情节恶劣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本条第1、2、3、项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三、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接近第二条规定的立案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予立案:
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屡教不改的;
2、生产、销售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商品,造成人身伤害或者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尚未构成其他犯罪的;
3、假冒他人已经注册的人用药品商标的;
4、利用贿赂等非法手段推销假冒商标商品的;
5、假冒他人注册商标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国际影响的;
6、其他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
四、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同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具有直接联系,凡依照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符合假冒商标罪特征的,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符合其他罪特征的,按刑事诉讼法规定,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查处,检察机关认为需要自己直接受理的,也可以自行立案侦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江苏省滩涂开发利用管理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148号)


  《江苏省滩涂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已经1998年11月11日省人民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代省长 季允石
                         1998年11月30日
            江苏省滩涂开发利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滩涂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滩涂,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沿海滩涂的促淤、围垦、利用和保护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省滩涂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滩涂除外。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滩涂。


  第四条 鼓励和支持国内外投资者以合资、合作、独资以及其他形式开发利用滩涂,谁投资、谁收益。
  国家依法保护从事开发利用滩涂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开发利用滩涂应当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讲求效益。


  第六条 省及沿海市、县(区)主管滩涂开发利用工作的部门负责本办法的实施。


  第七条 全省开发利用滩涂总体规划由省主管滩涂开发利用工作的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开发利用滩涂总体规划应当与水利、航道、港口、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林业、渔业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八条 省及沿海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多渠道筹集开发利用滩涂资金。
  开发利用滩涂资金来源主要有:
  (一)农业重点发展资金中用于滩涂开发的部分;
  (二)土地出让金及有偿划拨资金中用于滩涂开发的部分;
  (三)围垦造地专项资金中用于滩涂开发的部分;
  (四)财政拨款;
  (五)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
  (六)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
  前款资金应当专项用于开发利用滩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或者挪用。


  第九条 促淤和围垦滩涂必须符合开发利用滩涂总体规划的要求,经主管滩涂开发利用工作的部门审查同意,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报请有关部门审批。


  第十条 促淤和围垦滩涂工程,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并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进行设计和施工。


  第十一条 滩涂围垦工程竣工后,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工程验收。
  工程不符合规定标准的,开发利用滩涂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返工重建。返工重建的经费,由开发利用滩涂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十二条 围垦滩涂形成的土地,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土地和城乡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管理。


  第十三条 滩涂开发取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应当按照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省有关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取水许可申请。


  第十四条 使用滩涂从事养殖的单位,必须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发给养殖使用证,确认使用权。跨行政区域的滩涂养殖的使用证,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核发。


  第十五条 开发利用滩涂项目应当自批准之日起2年内开工建设,除不可抗力外,逾期不开工建设的,滩涂开发利用批准文件自动失效。


  第十六条 经批准开发利用滩涂的单位或者个人享受下列权利或者优惠待遇:
  (一)从发放土地使用证之日起,免缴国有土地使用费10年;
  (二)围垦滩涂形成土地后,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在使用期限内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法律允许的其他经营活动,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三)开发滩涂发展农业项目,从有收入年度起,免征农业税、农业特产税3年;
  (四)滩涂内农业灌溉取用地表水暂不征收水资源费;
  (五)滩涂开发用电,除国家规定收取的电力基本增容费外,省内不再收取增容费;
  (六)滩涂内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政策。


  第十七条 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商投资开发利用滩涂的,享受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优惠待遇。


  第十八条 参加滩涂开发的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职级、工资、津贴等方面享受国家和省的各项优惠待遇。


  第十九条 滩涂开发利用工程及其设施受国家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


  第二十条 开发利用滩涂,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破坏沿海军事设施;
  (二)影响行洪、防汛、防台、防潮以及河道整治和水工程运行管理;
  (三)妨碍港口建设和航运安全;
  (四)非法占用渔港港区及其设施;
  (五)倾倒废液、废渣或者其他废弃物污染滩涂;
  (六)损毁护岸防浪植物或者砍伐堤防防护林;
  (七)破坏滩涂内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十一条 滩涂围垦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在垦区内移民并设置居民点或者进行重要设施建设的,必须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未达到安全标准的,不得设置居民点或者进行重要设施建设。


  第二十二条 对在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主管滩涂开发利用工作的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依法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促淤和围垦滩涂的,由县级以上主管滩涂开发利用工作的部门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二十五条 滩涂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应当持有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的行政执法证。


  第二十六条 依照本办法进行的罚款,应当使用由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款收据。罚款收入上缴国库。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八条 滩涂行政管理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商务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关于印发《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商务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


商务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关于印发《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商改发[2004]654号


辽宁、江苏、福建、山东、湖北、四川、厦门、南京、成都省(市)商务主管部门、编办、发展改革委(局)、财政厅(局)、人民银行分行、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银监局:

  为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市场开放,加快流通业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决定选择辽宁省、湖北省、厦门市、南京市、成都市、潍坊市、绵阳市进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现将《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试点地区实际情况,选准改革突破口,突出重点和特色,采取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措施,抓紧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特此通知

    二00四年十二月八日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方案

  商务部 中央编办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民银行 税务总局 银监会
  (二00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一、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现代化的流通带动现代化的生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流通业在引导生产、拉动消费、稳定物价、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
  (二)我国流通业的现状还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目前,我国流通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内外贸一体化还需要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生产与流通的有机结合还需要加强,中介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流通领域法律、行政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依然严重,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市场秩序不规范;城乡之间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现代流通业发展滞后;流通企业改革缺乏政策支持,劣势企业难以退出市场,优势企业难以发展壮大;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足,消费率偏低,吸纳就业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

  二、试点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发展战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为动力,以信息为先导,推进流通现代化,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新型流通体制,提高流通业的活力、效率和竞争力,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增强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二)试点原则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二是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三是坚持分类指导,有所侧重;四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政策引导和企业自主发展的关系;五是坚持统筹兼顾,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处理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在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全面推进内外贸资源整合、业务重组,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要求,深化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流通管理职能,积极整合流通管理资源,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抓好流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加强政策和信息引导,搞好宏观调控,全面实施行业指导、规范、监督、管理和服务。打破内外贸分割局面,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平台,培育规范化的市场中介组织,切实履行服务、沟通、协调、自律等职能,发挥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选择地进行内外贸企业改革重组试点,把内贸企业的国内市场经营设施、网络渠道、客户资源、经营管理人才等优势与外贸企业开展国际市场经营的相应优势有机结合,培育内外贸一体化、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领域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积极引导具备一定条件的内贸企业开展外贸业务和“走出去”开展经营活动。鼓励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发展国内销售网络和物流体系,建立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走产业化经营道路。
  (二)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推进流通方式创新,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农一体化、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优化供应链体系,推进超市、便利店、折扣店、专业店、专卖店、无固定地点销售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加大对传统流通服务业特别是社区商业服务业的改造力度,优化业态结构。推广先进流通技术,加强流通信息化建设。搞好商业网点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整合社会商业资源。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和物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建设,鼓励城市连锁和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经营企业到农村开设网点,创新农资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支持流通企业做强做大,提高流通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
  (三)加强流通领域立法和执法工作。在试点省市进行流通立法项目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加快商品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重点探索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加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等领域的立法和执法改革试点,局部试行,总结经验,完善规则,推进适用于全国的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实现依法行政,加强流通执法体系建设。
  (四)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国有流通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资产重组,鼓励国内外各种资本参与流通企业改革和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加强采购、销售、物流、资金和财务等方面的管理,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妥善解决企业的历史包袱,处置不良资产,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和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五)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深入开展工商联手、农商联手、商商联手、银商联手开拓市场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创新培育市场、开拓市场的新方式新途径,逐步建立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促进产销衔接和供需平衡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服务业,规范服务业经营秩序,保障服务消费安全,拓宽服务消费的空间和领域,扩大服务消费品种和规模。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进“三绿工程”建设,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六)搞好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商业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兴商”创建活动,树立“诚信兴商”的经营理念。选择食品、药品、成品油、商品批发和零售、餐饮服务、美发美容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商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探索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商业信用档案体系,建立商业信用公告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

  四、为流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综合运用现有政策。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试点地区流通改革发展工作的联系指导,国家促进流通改革发展、加强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搞好市场运行监测调控、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有关政策优先适用于试点地区,支持试点地区搞好流通领域全国性、国际性重大活动。
  (二)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流通促进体系。按国家有关政策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入试点地区流通设施建设改造,鼓励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广应用先进流通技术,提高流通领域信息化水平,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放宽流通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限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渠道,加强流通领域经营管理培训和信息交流,大力培养多层次的现代流通经营管理人才。
  (三)建立健全流通政策支持体系。积极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流通政策支持体系。
  (四)建立有利于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公平经营环境。参照国家对工业企业、外资企业的政策,研究制定流通服务业在用电、用水、土地使用、网点选址、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五)妥善解决大型国有流通企业的历史包袱。试点地区要积极研究探索通过债务重组等方式解决流通企业历史包袱的办法。对企业因政策性原因形成的亏损,试点地区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国有资产管理、债权银行等部门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同时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逃废银行债务。
  (六)优化市场环境。试点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国务院第303号令)、《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国发[2001]11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经贸委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4年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04]42号)等文件精神,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规范力度,打破地区封锁,纠正设置行政壁垒、分割市场、妨碍公平竞争的做法,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促进具备条件的流通企业实现统一纳税,避免对企业进行重复检查,强化收费监督管理,为发展大流通、建设大市场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五、试点地区和时间
  选择辽宁省、湖北省、厦门市、南京市、成都市、潍坊市、绵阳市进行试点。试点时间从2005年1月开始,2007年底前结束。

  六、组织实施
  建立由商务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际协调机制,负责组织落实试点方案,研究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出台试点政策措施。试点日常工作由商务部负责。
  试点地区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从实际情况出发,突出地方特色,选准改革突破口(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不属于此次改革试点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措施,抓紧制定试点实施方案,适时组织实施,积极探索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好做法好经验,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流通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