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成都市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3 02:49:29  浏览:943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成都市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都市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

 (1996年9月23号 市政府令第56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国家对军人的抚恤和优待,根据国务院《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四川省军人抚恤优待办法》,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以上统称优抚对象),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享受抚恤和优待。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实行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制度,保障军人的抚恤优待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使抚恤优待标准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第五条 市民政局主管全市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区(市)县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


  第六条 在抚恤优待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死亡抚恤





  第七条 现役军人死亡,根据死亡性质确定为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并按规定发给其亲属《革命烈士证明书》、《因公牺牲军人证明书》、《病故军人证明书》。
  证明书发给顺序:
  (一)有父母(或抚养人)无配偶的,发给父母(或抚养人);
  (二)有配偶无父母(或抚养人)的,发给配偶;
  (三)既有父母(或抚养人)又有配偶的,由其自行商定,商定不下的,发给父母(或抚养人);
  (四)无父母(或抚养人)、配偶的,发给子女。无子女的,发给兄弟,无兄弟的,发给姐妹。


  第八条 现役军人死亡,由民政部门根据死亡性质和军人死亡时的工资收入按下列标准发给其亲属一次性抚恤金:
  (一)革命烈士为四十个月工资;
  (二)因公牺牲军人为二十个月工资;
  (三)病故军人为十个月工资。
  义务兵和月工资低于正排职军官工资标准的志愿兵(包括专业军士、军士长)、取得军籍的军队院校学员死亡时按正排职军官的职务薪金(一档)、军衔薪金和基础工资三项之和发给其亲属一次性抚恤金。


  第九条 立功和取得荣誉称号的现役军人死亡,发给其亲属的一次性抚恤金按下列比例增发:
  (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或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5%;
  (二)被军区(方面军)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0%;
  (三)立一等功的,增发25%;
  (四)立二等功的,增发15%;
  (五)立三等功的,增发5%。


  第十条 一次性抚恤金由持证的死亡军人亲属户籍所在地的区(市)县民政部门发给。一次性抚恤金发给顺序:
  (一)有父母(或抚养人)无配偶的,发给父母(或抚养人);
  (二)有配偶无父母(或抚养人)的,发给配偶;
  (三)既有父母(或抚养人)又有配偶的,各发半数;
  (四)无父母(或抚养人)、配偶的,发给子女;
  (五)无父母(或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发给未满18周岁的弟妹。


  第十一条 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亲属,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区(市)县民政部门按照规定的标准,发给定期抚恤金:
  (一)父、母、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和经济收入的,或虽有一定经济收入,但不足以持当地一般群众生活水平的;
  (二)子女未满十八周岁,或虽满十八周岁因读书或伤残而无生活来源的;
  (三)弟妹未满十八周岁且必须是依靠军人生前供养的。
  领取定期抚恤金的对象户籍迁移时,应同时办理定期抚恤金转移手续。户籍迁出地的民政部门负责发给当年的定期抚恤金。户籍迁入地的民政部门凭转移手续,按定期抚恤金标准,从次年一月起予以抚恤。


  第十二条 享受定期抚恤金的人员死亡后,除发给当月应领的定期抚恤金外,另加发六个月的定期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定期抚恤金领取证。

第三章 伤残抚恤





  第十三条 现役军人伤残,根据伤残性质确定为因战致残、因公致残和因病致残。


  第十四条 根据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按照民政部颁发的《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确定革命伤残军人的伤残等级。
  义务兵因病评残仅限于在服役期间患病的,并由部队办理。


  第十五条 现役军人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由军队规定的审批机关在医疗终结后负责评定伤残等级,发给《革命伤残军人证》,退役后不再办理。但下列三种情况除外:
  (一)《条例》施行以前退出现役的军人,因战、因公致残,有档案记载或其它证明,残情符合二等乙级以上,可补办评残手续,由其户口所在地的区(市)县民政部门按规定报市民政局审核后,再上报省民政厅审批;
  (二)《条例》施行以后退出现役的军人,因战、因公致残,有档案记载或其它证明,残情符合二等乙级以上,可补办评残手续。士兵需经军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审批,军官需经军区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审批;
  (三)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致残,医疗终结后未及时评残,三年后申请补办评残手续的,有档案记载或其它证明,残情符合二等乙级以上者,可补办评残手续,由军队规定的机关审批。


  第十六条 退出现役后的革命伤残军人,没有工作的,由民政部门发给伤残抚恤金;有工作的或者享受离退休待遇的革命伤残军人,由民政部门发给伤残保健金。伤残抚恤金和伤残保健金,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区(市)县民政部门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发给。
  继续在部队服役的革命伤残军人,由所在部队发给伤残保健金。
  革命伤残军人户籍迁移,应同时办理伤残抚恤转移手续。其户籍迁出地的民政部门负责发给当年的伤残抚恤金或保健金,户籍迁入地的民政部门应凭《革命伤残军人证》和转移手续,从次年一月起按规定予以抚恤。


  第十七条 领取伤残保健金的革命伤残军人:
  (一)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正式职工;
  (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
  (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正式职工;
  (四)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正式职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的中方职工。
  以上领取伤残保健金的革命伤残军人所在单位不能因其伤残而辞退、解聘。必须辞退、解聘的应征得当地劳动和民政部门同意。机关、事业单位被撤销和企业破产、解散的,革命伤残军人的工作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安置。生活低于当地职工生活水平的经当地区(市)县民政部门批准,可改领伤残抚恤金。


  第十八条 退出现役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按国家规定需要集中供养的,由国家设置专门机构供养。分散供养的,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妥善安置。
  (一)安置地点可以在原征集地城镇或配偶居住地城镇选择,并免收城市基础建设增容费;
  (二)需要建房的,所需经费由安置地的区(市)县人民政府负责解决,市民政局给予适当补助;
  (三)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安置后,应允许户籍在农村的配偶和未满十八周岁的子女(包括已满十八周岁的在校读书的子女),转为非农业户籍;
  (四)符合招工条件的配偶和子女,在与其他人员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


  第十九条 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护理费的在乡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区(市)县民政部门按以下标准发给护理费:
  (一)因战、因公特等革命伤残军人为上一年度成都市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50%;
  (二)因战、因公一等革命伤残军人为上一年度成都市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40%;
  (三)因病一等革命伤残军人为上一年度成都市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30%。
  领取伤残保健金离退休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由发给离退休费的单位按照本规定发给护理费。
  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在伤残军人康复医院治疗、休养期间,停发护理费。


  第二十条 革命伤残军人因伤残需要配制假肢、代步三轮车、病理鞋等辅助用品,领取伤残抚恤金的伤残军人由所在区(市)县民政部门负责报销;领取伤残保健金的伤残军人,由所在单位按本单位因公(工)伤待遇办理。


  第二十一条 革命伤残军人死亡后,停发伤残抚恤金、保健金和护理费,同时注销证件。原领取伤残抚恤金的,由户籍所在地的区(市)县民政部门按照当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丧葬费标准发给丧葬补助费;原领取伤残保健金的,由其所在单位按规定发给丧葬补助费。
  因战致残,医疗终结评残发证后,一年内伤口复发死亡,因战致残,医疗终结评残发证一年后,因伤口复发死亡和因公致残医疗终结评残发证后伤口复发死亡,革命伤残军人因病死亡,由持死亡证的伤残军人家属户籍所在地的区(市)县民政部门,按照民政部的有关规定,办理抚恤金事宜。

第四章 优待





  第二十二条 对服现役的义务兵家属,应给予优待。优待金实行乡(镇)收乡(镇)管或城乡负担,市、区(市)县统筹的原则。


  第二十三条 优待金每年按以下标准发放:
  (一)户籍在农村的服现役的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由当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发给,其标准不得低于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
  (二)在职入伍服现役的义务兵家属,由原工作单位按当年本单位人均工资的50%发给优待金。
  (三)城镇在校学生、待业青年入伍服现役的义务兵家属,优待金不低于200元,由其父母工作单位各负担一半,父母只一方有工作单位的,由其有工作单位的一方全部负担。父母均系居民和现役军人或父母工作单位在本市外的,由入伍时户籍所在区(市)县民政部门申请同级财政部门予以解决。


  第二十四条 义务兵超期服役并有部队团以上单位书面通知的,继续发给优待金;义务兵服现役期满和提升为干部或转为志愿兵的,停发优待金。
  优待金由义务兵入伍时的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单位按规定标准发放。
  从地方直接招收的军队院校的学员及文艺体育专业人员的家属,不享受优待金待遇。


  第二十五条 成都入伍的现役军人在部队服役期间获得荣誉称号或立功者,凭部队团以上单位政治机关的通知书,由市和区(市)县、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标准分别对家属给予奖励。


  第二十六条 义务兵入伍前户籍在农村的,其在农村承包的责任田和分得的自留地(山、林)等继续保留;在收取集体提留和统筹费时不得将他们计入家庭人口;对孤老烈属和孤老复员军人免收集体提留和免服义务工;在乡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免服义务工;入伍前是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其家属继续享受原有的福利待遇。


  第二十七条 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领取伤残保健金的革命伤残军人,享受其所在单位公(工)伤职工同等的医疗待遇和退休待遇。
  (二)领取伤残抚恤金的二等乙级以上(含二等乙级)的革命伤残军人,享受卫生部门的公费医疗待遇,并不得对其实行医疗包干。凡需要到外地治疗的,应持其户籍所在地的区(市)县级医院证明,经同级公费医疗管理部门批准方可报销医疗费。
  (三)领取伤残抚恤金的三等革命伤残军人因伤口复发治疗所需医疗费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区(市)县民政部门解决,因病所需医疗费本人支付有困难的,由当地民政部门酌情给予补助。
  (四)因战因公致残领取伤残抚恤金的革命伤残军人伤口复发,经批准到外地治疗或安装假肢的,其交通、食宿费用和住院期间伙食费由户籍所在地的区(市)县民政部门酌情给予补助;领取伤残保健金的革命伤残军人伤口复发治疗和经批准需到外地安装假肢的,其交通、食宿费用,由其所在单位按公(工)伤待遇办理。


  第二十八条 革命伤残军人乘坐国内民航客机、火车、轮船、长途客车,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乘坐市内公共汽车(不含小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凭本人《革命伤残军人证》免收车票;游览公园(不含园中园和商业性游乐园)和风景名胜区,凭本人《革命伤残军人证》免收门票。
  革命伤残军人的代步车辆等辅助器械托运时,按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和现役军人的家属以及带病回乡的复员退伍军人(包括带精神病复员退伍军人),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但因病治疗无力支付医疗费的,由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酌情减免,其中,家庭贫困的孤老、孤儿的医药费及住院费全免。
  以上所需经费在群众医疗欠费基金内解决。


  第三十条 户籍在农村的革命烈士家属符合招工条件的,由所在区(市)县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安排其中一人在所在地城镇就业,公安、粮食部门负责办理户籍和粮油供应手续。


  第三十一条 革命烈士子女、革命伤残军人参加招工招干时,在与其他人员同等条件下,可享有优先权。
  革命烈士子女,革命伤残军人报考中等以上学校,按照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录取条件适当放宽。
  革命烈士子女考入公立学校的,免交学杂费并优先享受助学金和学生贷款。入公办幼儿园、托儿所的,优先接收。


  第三十二条 未随军的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志愿兵的家属属无房或特困户的,由家属所在单位按本单位双职工待遇解决;家属无工作单位的,可优先购买国家安居工程住房。


  第三十三条 经军队师(旅)级以上政治机关批准随军的现役军官、志愿兵的家属,驻军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户;随军前家属有正式工作的,驻军所在地的劳动、人事部门应安排适当的工作。


  第三十四条 在乡退伍红军、红军失散人员和未参加工作年老体弱生活困难的复员军人,由户籍所在地的区(市)县民政部门给予定期定量补助。


  第三十五条 享受定期定量补助的优抚对象死亡时,加发半年的定期定量补助费作为丧葬补助,同时注销定期定量补助费领取证件。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六条 对截留、挪用、贪污优抚经费或克扣抚恤金、优待金的责任人,由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优抚对象被判处徒刑,剥夺政治权利或者被通缉期间,停止抚恤和优待。对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取消其抚恤和优待。


  第三十八条 不按本办法发给抚恤金的,抚恤对象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参加区(市)县以上人武部门组织的军事训练伤亡的民兵和预备役人员的伤亡抚恤,有工作单位的按所在单位因公(工)伤亡办法办理;无工作单位的按伤亡民兵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条 因战伤亡的民兵、民工的抚恤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法制局会同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济南市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办法

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政府


济南市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办法

《济南市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发布施行。

市长 翟永
一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障城市建设、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本市城市规划区内排水设施(含附属设施,下同)的维护和管理。
  第三条 济南市城市建设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城建局)是城市排水设施的主管部门。各区市政养护部门在市城建局领导下,负责本区规划范围内排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第四条 城市排水管道、暗沟、明渠、泵站以及检查井、进水井、沉淀池等附属设施的维护由所在区的市政养护部门负责。
  按照城市排水规划凡属单位修建的公用或专用排水设施,以及单位经管的住宅区和里巷内的排水设施的维护,均由单位负责。
  第五条 区市政养护部门和排水设施的产权单位,应认真执行有关排水设施维护技术标准,建立维修和疏浚制度,保持排水设施常年完好、畅通。
  第六条 严禁盗窃检查井、进水井盖等城市排水设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向排水设施进出水口倾倒易燃、易爆物体以及垃圾、粪便等。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排水设施上和规定的范围内堆积物料,修建与排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穿凿排水管道、暗沟、检查井、进水井和开挖明渠排水口。
  第八条 未经市城建局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拆除、迁移城市排水设施。经主管机关批准的定点建设工程,必须迁建、改建原有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报市城建局批准。迁建或改建工程发生的一切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九条 各单位修建排水设施,须接入城市排水管道、暗沟和明渠的,应报市城建局审查批准后,按指定的井沟、渠点和规定的管底标高穿凿接插。属于雨污分流排水系统的,污水管与雨水管不得混接。修建的排水设施竣工时应经市城建局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条 凡向城市排水设施内排入污水、废水的,必须符合国家关于《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并按照《济南市关于城市排水设施有偿使用实施细则》的规定,向市城建局缴纳排水设施有偿使用费。
  第十一条 市城建局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加强对排放污水水质监测,防止超标准排放污水或排放有毒有害污水腐蚀城市排水设施。
  第十二条 对模范执行本办法,并能积极检举和纠正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在维护和管理城市排水设施中做出显着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城建局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城建局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罚:
  1.批评教育;
  2.警告或者通报;
  3.限期清除违章堆积的物料,拆除违章建筑物、构筑物;
  4.限期疏浚、修复淤积堵塞或损坏的排水设施;
  5.责令停止使用城市排水设施;
  6.赔偿经济损失;
  7.按造成经济损失的1-3倍处以罚款。
  以上处罚可单处,也可并处。
  第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盗窃、破坏城市排水设施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六条 城市排水设施管理人员应忠于职守,依法行使管理权。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市属各县城和建制镇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城市建设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以前发布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张家界市推广普通话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湖南省张家界人民政府


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张家界市推广普通话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张政发[2005]4号



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张家界市推广普通话的若干规定》的
通 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
《张家界市推广普通话的若干规定》已经2005年4月21日市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



二OO五年五月十二日
张家界市推广普通话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加快我市推广普通话进程,提高市民语言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推广普通话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每个市民应当认真学习、掌握并自觉使用普通话。
  第三条 推广普通话必须贯彻“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方针。各级党政机关必须带头推广普通话,充分发挥公务员的带头作用,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媒体的示范作用。要在推广普及的同时,做好提高工作。
  第四条 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主管全市推广普通话工作,各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的推广普通话工作。
各部门、各单位应负责做好本部门、本单位的推广普通话工作。
第五条 推广普通话应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
  (一)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在公务工作的场合,或在与公务工作有关的公众场合,应当以普通话为工作用语。
(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普及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教师必须以普通话为教育教学用语;师范学院毕业生的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必须具备使用普通话的能力;从2005年开始,大中专院校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含职业中学)的学生毕业时都要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把普通话合格作为毕业合格的条件之一,其合格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三)市、区县两级广播电台、电视台,除举办具有地方特色和特定对象的节目以及地方戏剧、曲艺节目外,播音用语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区县广播站和区县办节目的播音,应使用普通话。
(四)本市制作的影视片(不含地方戏剧片)以及话剧院(团)公演的话剧,剧中人物对白除塑造特殊人物或剧情需要外,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五)各类展览馆、纪念馆解说员的解说用语必须使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六)旅游部门除特殊情况外,陪同或导游期间的服务用语必须使用普通话。
(七)邮电、通信、银行、商业、交通、酒店、饮食、卫生等服务性行业的第一线职工必须以普通话为基本服务用语,对使用普通话的客人不得以方言应答。
第六条 对下列人员实行普通话水平等级达标和持证上岗制度,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由市普通话水平测试站组织实施。
(一)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公务员和参照、依照公务员管理的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三级甲等以上,其中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乙等,从2007年1月1日起,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从2006年1月1日起,国家行政机关和参照、依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录用和调任工作人员,普通话必须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水平(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
(二)各级各类学校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科任教师、教育行政干部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其中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专门从事普通话教学的语音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一级乙等以上。从2006年1月1日起,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三)播音员和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一级乙等以上,从2006年1月1日起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四)导游员、解说员、话务员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乙等以上,从2005年6月1日开始进行普通话水平达标测试,从2006年1月1日起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五)旅游定点的商店营业员、酒店和宾馆的服务员以及售票员和医务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乙等以上。从2005年开始对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上述人员进行普通话培训和达标测试,从2006年起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六)从2006年开始,新录用和招聘上述人员必须达到相应的普通话水平,否则不予录用。
第七条 各部门、各行业在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同时,必须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普通话培训,提高普通话水平。
第八条 本规定第五条所涉及的各类人员的招聘、晋级或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以及考核、评优、奖励,应把使用普通话情况和所达到的标准作为重要条件。
第九条 各部门、各单位应加强对本部门、本单位推广使用普通话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各级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机构应加强对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监督检查,对拒不执行本规定的单位或个人,可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理。
第十条 本规定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