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劳动部关于加强矿山工业卫生监察工作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5 21:38:20  浏览:893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劳动部关于加强矿山工业卫生监察工作的通知

劳动部


劳动部关于加强矿山工业卫生监察工作的通知
劳动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矿山职业病的防治工作。1987年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近年来又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确保矿山职工的
人身健康,根据当前矿山职业危害严重的实际情况,对加强矿山工业卫生监察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级劳动行政部门的安全卫生监察机构要切实履行对矿山职业危害的监察职责,加大矿山工业卫生的监察力度,督促矿山企业依法建立健全各项有关规章制度,要明确矿山企业负责人(包括矿务局、矿山公司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尘肺病以及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负有直接责任。
要督促矿山企业完善各项粉尘防治措施,使本单位的产尘作业场所达到国家或行业卫生标准,对一时难于达到标准的作业场所,必须切实采取措施,制定整改方案,尽快达到国家或行业卫生标准。同时,要督促矿山企业加强对作业人员的个体防护,配齐用好防尘口罩等各种有效的个体
防护用品。
二、要严格检查矿山企业安全专项技术措施费用的提取和使用情况,确保防尘技术措施费用专款专用,切实改善矿山的劳动作业条件。
三、要督促和检查各矿山企业继续深入开展和推广呼吸性粉尘检测技术、呼吸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加强矿山粉尘危害的治理工作。对粉尘危害严重的矿山企业要督促制定防治工作计划和整改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少粉尘危害,降低尘肺病发病率。
四、要加强防治职业危害的宣传,督促和检查矿山企业对接触粉尘作业环境的职工进行防尘知识的培训教育和考核工作,使企业职工了解粉尘的危害及治理粉尘危害的责任和权利,监督和配合企业做好粉尘危害防治工作。
五、要加强对矿山建设“三同时”中《矿山设计安全卫生专篇》的审查,特别要加强对防、降粉尘和噪声等设施的监督检查。对于没有防、降粉尘和噪声等设施或设施不完善的,劳动部门不得同意批准设计和不得同意竣工验收。对于不顾职工人身健康,不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卫生标准
、规范的建设工程,强行施工或投产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员要依法从严查处。
六、要重点加强对粉尘作业点的检测工作以及对井下风量、风质、风速和作业场所劳动条件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应依法予以纠正。
七、各地劳动部门应积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防尘设施的鉴定和定型制度,并加强对防尘设施使用及运行情况的监督。
对矿山企业违反国家有关矿山工业卫生法律、法规和规定,劳动部门应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警告、限期治理、罚款或停业整顿的处罚。矿山企业负责人由于对粉尘防治管理玩忽职守,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情节严重的提请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997年5月26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文件中保留、取消和暂缓执行的行政管理项目的决定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人民政府令
 (第120号)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文件中保留、取消和暂缓执行的行政管理项目的决定》已经2000年11月21日省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洪虎
                        
二00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文件中保留、取消和暂缓执行的行政管理项目的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省政府及其各部门曾经制定过大量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对于有效地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些文件中的某些行政管理项目已经不适应现实的要求,为了给我省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按照省委和省政府的要求,省政府各部门对于由本部门负责执行的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办公厅文件以及本部门的文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经过省政府研究决定,对于这些文件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我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具有积极作用的567项行政管理项目予以保留;对于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给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增加不合理负担的、管理程序繁杂的以及过时的295项行政管理项目,予以取消和暂缓执行。
  为了便于全社会的了解和掌握,现将保留的以及取消和暂缓执行的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文件中的行政管理项目予以公布。自本决定公布之日起,省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文件以及2000年以前公布的省政府规章中规定的以公民、法人和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为行政管理对象的审批发证类、培训备案类、强制措施类、行政处罚类行政管理项目,凡是未列入本决定中保留的行政管理项目目录中的,一律停止执行;未经省政府批准,今后任何单位均不得擅自发文恢复执行。本决定中暂缓执行的项目,待国家清理文件后,保留该项目时再恢复执行。如有违反本决定、继续执行或者擅自恢复执行未列入保留项目目录的,省政府将追究该单位主要领导和主要责任者的责任。对于本决定的执行情况,省政府将适时进行抽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违反本决定的行为,有权举报(举报受理单位:省政府法制办,举报电话:0431-2725553)。
附件:一、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文件中保留的行政管理项目目录(567项)


  二、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文件中取消的行政管理项目目录(277项)
  三、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文件中缓执行的行政管理项目(18项)

附件一:     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各部门


        文件中保留的行政管理项目目录(567项)



  一、省发展计划委员会(8项)
  (一)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包括厂址选择)、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包括重大设计变更、概算调整)审批和重大项目稽察。
  (二)用省财政性资金(包括省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各类专项建设基金)建设的基建项目审批。
  (三)用国有资产或国有法人财产设立境外企业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到特定国家、地区设立企业的审批。
  (四)利用国外贷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利用国外贷款方案的审批。
  (五)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项目报告的审批。
  (六)利用外资、内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的审批。
  (七)重要农产品进出口配额的审批。
  (八)第三产业贷款贴息项目的审批。


  二、省经贸委(13项)
  (一)新组建企业集团的审批。
  (二)《吉林省企业集团组建与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前原有的企业集团、集团公司的确认。
  (三)吉林名牌产品的审定、批准和发证。
  (四)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及其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备案。
  (五)新产品的审查、发证。
  (六)废金属运出省的审批。
  (七)核发《煤炭经营许可证》。
  (八)设立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审批。
  (九)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培训。
  (十)经营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的批准和检验。
  (十一)发放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
  (十二)以发起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审批。
  (十三)企业省级技术中心的认定。


  三、省教育厅(14项)
  (一)举办职工高中班的审批。
  (二)省教委对教学成果奖励的批准。
  (三)城市民办幼儿园的登记注册。
  (四)民办学历教育学校的审批。
  (五)社会力量办学的审批。
  (六)社会力量办学招生广告的审查。
  (七)社会力量办学教育机构的审批、发许可证。
  (八)违反《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行为的行政处罚。
  (九)自学考试助学教育机构的审批、发证。
  (十)自学考试助学教育机构办学广告的审批。
  (十一)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活动的审批。
  (十二)申办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同意和发证。
  (十三)省教育厅对出国人员学历的审核。
  (十四)普通高等学校设函授站的登记。


  四、省科技厅(23项)
  (一)民营科技企业资格的认定及停业和歇业的备案。
  (二)科研单位申请项目资金的审批和改变科研项目资金用途的批准及项目的验收。
  (三)科研单位用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进行科研开发经营活动的同意。
  (四)列入省科技发展计划或技术开发计划的批准。
  (五)重点科研项目单位从结余项目经费中提取奖励的审核。
  (六)对外交流合作中确需提供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审批。
  (七)重点新产品申报的审查。
  (八)省级科研机构申报项目的规模、实现条件、项目预算、预期效益的审核。
  (九)省级科研机构项目资金改变用途和资金转入下一年使用的批准。
  (十)省级科研机构使用资金项目完成情况的验收。
  (十一)省内企业同国外经济组织签订开发合同时对专利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审核。
  (十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涉及专利许可或转让的技术进出口合同的备案。
  (十三)国有科研机构合并、兼并、撤销或隶属关系改变的审批。
  (十四)合作研究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外流的审查。
  (十五)省属科研机构的资产登记。
  (十六)企业开发属于国家管理价格的新产品试销价格的备案。 
  (十七)技术经纪人的培训考核。
  (十八)技术经纪资格证书发放。
  (十九)成立技术经纪机构的审批。
  (二十)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剽窃他人成果获奖的科学技术进步项目撤销奖励的行政处罚。
  (二十一)科技贷款项目申报和计划下达的审查、审定、审核以及项目的验收。
  (二十二)向实验动物生产、供应、使用单位发放条件合格证。 
  (二十三)民营科技企业技术交易活动中技术合同的认定。


  五、省民委(省宗教局)(8项)
  (一)申请办理生产、经营清真食品者的民族成份的审定。
  (二)清真经营专柜出兑时的更名登记。
  (三)国有、集体清真饮食服务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兼并时改变服务方向的同意。
  (四)清真寺聘请阿訇的同意。
  (五)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接受境外捐赠的批准。
  (六)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举办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以及经营宗教用品的企业的批准。
  (七)恢复和新建佛教庙宇的批准。
  (八)国外宗教投资和捐献的批准。


  六、省公安厅(80项)
  (一)道路交通事故损坏车辆的评估定损。
  (二)不能直观评估定损车辆,需拆检后再做评估定损拆检厂家的指定。
  (三)发放残疾人专用机动车牌证。
  (四)非残疾人使用的残疾人专用机动车的扣留。
  (五)对违章驾驶员逾期不缴纳罚款的罚款和注销驾驶证的行政处罚。
  (六)对异地驾驶员违章缴纳罚款前的暂扣驾驶证副证的行政处罚。
  (七)延缓报废车辆的检验和审批。
  (八)进口汽车的注册登记审批。
  (九)套牌车和非国家批准车身组装车辆的没收。
  (十)进口汽车、摩托车的新车注册登记和转籍、过户登记的审核。
  (十一)对车辆来历凭证有疑问或对利用伪造证件以及其他非法手段骗领机动车牌证和盗抢嫌疑的车辆及其档案的扣留。
  (十二)发放残疾人准驾证。
  (十三)发放《货车载人通行证》。
  (十四)在公路两侧开山放炮的批准。
  (十五)在道路上进行体育训练和竞技比赛的批准。
  (十六)对违反道路交通管理规定的行政处罚。
  (十七)发放教练车牌证和教练车的年度检验。
  (十八)教练车跨地区行驶路线的批准。
  (十九)驾驶员的定期审验。
  (二十)核发农用运输车号牌和行车执照。
  (二十一)农用运输车的安全技术检验。
  (二十二)农用运输车驾驶员的考核、发证。
  (二十三)无牌无证上路行驶的农用运输车的查扣。
  (二十四)机动车辆的安全性能检测。
  (二十五)发放《金融特货免检通行证》。
  (二十六)发放运动员外出训练比赛的《枪支携运许可证》。
  (二十七)旅馆业法定代表人及登记员的安全业务知识培训。
  (二十八)民用爆破器材生产、销售、储存、运输、使用管理的审批、发证、备案和检查。
  (二十九)对违反民用爆破器材管理规定的处罚。
  (三十)营业性射击场负责人及主要人员上岗的审查。
  (三十一)营业性射击场所需枪支弹药的种类、数量和枪支报废更新的批准。
  (三十二)发放《营业性射击场许可证》。
  (三十三)发放《营业用射击枪证》。
  (三十四)发放《公务用枪持枪证》。
  (三十五)公安机关对娱乐场所开业的审核批准。
  (三十六)向拍卖业发放《特种行业许可证》。
  (三十七)拍卖业从业人员安全业务知识的培训。
  (三十八)发放报废机动车回收业《特种行业许可证》及对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的检查。
  (三十九)对属于收购、寄卖司法机关查寻的赃物(包括出售后的赃款)、罪证和违章收购寄卖的物品或物款的收缴。
  (四十)对违反旧货业治安管理规定的处罚。
  (四十一)对违反旅馆业治安管理规定的处罚。
  (四十二)乡镇企业新建、扩建、改建生产用房的消防审批。
  (四十三)新建、扩建、装修用于公共文化娱乐的建筑物的消防审批。
  (四十四)公共文化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的消防培训。
  (四十五)建筑装饰材料防火性能的检测。
  (四十六)消防工程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四十七)发放《消防安全培训合格证》。
  (四十八)发放《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消防许可证》。
  (四十九)消防工程竣工时的验收。
  (五十)建筑消防设施的定期检测。
  (五十一)从事建筑消防设施的检测机构和维修单位的审批。
  (五十二)对出入中朝边境的车辆发放《车辆出入境标志》。
  (五十三)朝方入境人员的申报登记。
  (五十四)朝方入境边民因天灾、疾病、分娩等原因,在有效期内不能返回的审查批准。
  (五十五)朝方边民出境时,对其通行证丢失证明的查验。
  (五十六)发放《吉林省边境作业人员证》。
  (五十七)对无证作业人员责令停止作业、没收获得的财物和使用工具的行政处罚。
  (五十八)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朝边境地区出入境通行证》。
  (五十九)出境人员的审批、发放证照。
  (六十)暂(寄)住人口的户口登记。
  (六十一)发放暂(寄)住证。
  (六十二)未按规定办理暂(寄)住人口户口登记和违反暂住证管理规定的行政处罚。
  (六十三)来我省暂住的台胞暂住户口的登记。
  (六十四)被收养子女入户的审批。
  (六十五)“农转非”户口的审批。
  (六十六)到试点小城镇落户的审批。
  (六十七)发放《户口迁移证》。
  (六十八)属于农业户口的自费毕业生的“农转非”户口的审批。
  (六十九)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的落户审批。
  (七十)办理居民身份证的同意和审批。
  (七十一)居民身份证的查验。
  (七十二)不符合消防规范要求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责令停业整顿的行政处罚。
  (七十三)公共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生产、销售的审查批准。
  (七十四)省级公安机关对省外的单位和个人在我省承接技防设施安装业务的有关证明的查验。
  (七十五)发放技防产品质量认可标志。
  (七十六)发放省外技防产品在我省准许销售证明。
  (七十七)技防设施竣工的验收。
  (七十八)对违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规定的行政处罚。
  (七十九)对擅自销售无质量认可标志技防产品的给予封存、停止销售产品的处罚。
  (八十)向从事爆破器材生产、销售、储存、运输、使用的爆破员、保管员、押运员、安全员发放专业证件。


  七、省民政厅(11项)
  (一)接收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的备案。
  (二)以救灾救济的名义开展义务性募集活动的批准。
  (三)救灾救济对象不适用的捐赠物品变卖的批准。
  (四)对未将义务性募集所得全部用于救灾救济的罚款。
  (五)设立殡葬设施和殡葬服务单位的审批。
  (六)对违反殡葬管理法规的行政处罚。
  (七)发放《婚姻介绍许可证》。
  (八)发放《结(离)婚证》。
  (九)对违反婚姻管理规定的行政处罚。
  (十)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周围控制地带内修建、新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同意。
  (十一)对违反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管理规定的行政处罚。


  八、省司法厅(5项)
  (一)发放公证员执业证。
  (二)公证员执业证的年度注册。
  (三)发放《律师(含兼职、特邀)执业证》。
  (四)《律师(含兼职、特邀)执业证》的年检注册。
  (五)向基层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发放《法律服务执照》及其年度注册。


  九、省财政厅(13项)
  (一)水利建设项目使用防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审批。
  (二)使用防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水利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  
  (三)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审批。
  (四)产权转让中介机构资格的审批、发证。
  (五)企业不通过中介机构转让国有产权的审批。
  (六)国有资产转让价格下浮的批准。
  (七)以国有资产低价出资、国有资产信息披露、国有资产评估立项的审批。
  (八)国有资产划转的审批和产权登记。
  (九)资产评估机构资格的审批和发放资格证。
  (十)资产评估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发证。
  (十一)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审核、确认。
  (十二)产权转让中介机构设立的审批和年检。
  (十三)产权转让中介业务人员的培训和发证。


  十、省人事厅(18项)
  (一)举办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培训班的审批。
  (二)拟调干部审批。
  (三)夫妻两地分居干部调动的审批。
  (四)录用公务员的审核批准。
  (五)事业单位聘用“五大”自费走读、自学高考毕业生的批准 
  (六)举办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技术干部在职培训班的审批。
  (七)人事部门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公务员录用计划的审批。
  (八)人事部门对本级政府各工作部门录用人员名单的审批。
  (九)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限的审批。
  (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批准。
  (十一)事业单位(编委核准级别待遇的)非领导职务职数的核定。
  (十二)事业单位(编委核准级别待遇的)调入、录用行政管理干部以及晋升或确定非领导职务在核定的职务职数内的审批。
  (十三)人才交流中心办理流动人员因私出国、出境的政审。
  (十四)中级以上专业技术干部家属“农转非”的审批。
  (十五)新设博士后流动站的审批。
  (十六)博士后进出站的审批。
  (十七)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的)岗位设置和结构比例的审定。
  (十八)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的发放和验印。


  十一、省劳动保障厅(46项)
  (一)拟安排下岗的职工的认定。
  (二)发放港澳台人员就业证。
  (三)招工、招聘广告的审批。
  (四)发放《外来人员就业证》。
  (五)设立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审批。
  (六)核发《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
  (七)发放《技术等级证书》、《技师合格证书》、《高级技师合格证书》。
  (八)发放《职业资格证书》。
  (九)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劳动就业培训教育机构的审批。
  (十)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
  (十一)技术工人升级考核。
  (十二)审批职业技能鉴定站。
  (十三)对滥发《技术等级证书》的罚款。
  (十四)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计划和再就业方案的同意和审核。
  (十五)行业或企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站)的同意和审批。
  (十六)发放《待业证》。
  (十七)职工退休的审批。
  (十八)农民轮换工转为全民合同工的审定。
  (十九)职工跨地区调动工作的审批。
  (二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调入职工的审批。
  (二十一)发放《劳动手册》。
  (二十二)发放《下岗职工证明》。
  (二十三)核发《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并年检。
  (二十四)招用境外就业人员广告的审批。
  (二十五)用人单位自行拟定的劳动合同文本的审查。
  (二十六)对签订劳动合同时向劳动者收取抵押金、抵押物或者扣押身份证和其他合法证件的罚款。
  (二十七)职工与单位签定集体合同的审查。
  (二十八)企业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制及其他劳动法规定的工作和休息办法的审批。
  (二十九)对侵犯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单位的处罚。
  (三十)职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的认可和发证。
  (三十一)发放《劳动保障年检合格证》。
  (三十二)年薪兑现前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经营情况考核结果的核准。
  (三十三)全民所有制企业工资总额基数、效益基数、浮动总比例的核定。
  (三十四)最低工资标准的审批。
  (三十五)对欠劳动者工资单位的罚款。
  (三十六)《工资总额使用手册》的审核。
  (三十七)企业年度工资总额使用计划的审批。
  (三十八)国有企业经营者工资收入的审批。
  (三十九)集体企业工效挂钩的审批。
  (四十)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工资基金使用计划的核准。
  (四十一)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单位的审批。
  (四十二)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基数的核定。
  (四十三)招用农村和外埠劳动力的审批。
  (四十四)审批省内跨区域招收农村劳动力。
  (四十五)技工学校招收农村户口学生范围、数量的审批。
  (四十六)工人、农民劳务出国政审。


  十二、省国土资源厅(12项)
  (一)发放土地使用证。
  (二)土地使用权出租前的登记。
  (三)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地价的审核。
  (四)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审批。
  (五)外商投资企业土地出让金的评估。
  (六)发放铁路建设用地国有土地使用证。
  (七)对在铁路用地上私搭乱建的给予责令停止的处罚。
  (八)土地评估结果确认。
  (九)核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及其年检。
  (十)向矿泉水的勘查单位核发《勘查许可证》。
  (十一)向矿泉水的开采单位核发《采矿许可证》。
  (十二)矿泉水水源的年检及核发《年检合格证书》。


  十三、省建设厅(19项)
  (一)建立进城车辆清洗站的审批并发放《城市车辆清洗站运营证》。
  (二)对进入城市车辆车容明显不洁、情节严重的罚款。
  (三)城市节约用水设施竣工的验收。
  (四)增加使用市政供水的同意及使用市政供水浇灌农田的同意。
  (五)对拒不安装分户计量水表的罚款。
  (六)对未及时抢修用水设施造成水浪费的罚款。
  (七)设立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或申请兼营工程建设监理业务的资质审查。
  (八)在城市内挖掘、堆放货物、摆摊、搭建建筑物及户外设置广告、牌匾、商幌和画廊,临街两侧建筑物阳台吊挂杂物、堆放物品或改建阳台及涂写、张贴宣传品的同意。
  (九)因建设需要拆除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的批准。
  (十)对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的行政处罚。
  (十一)对违反城市建设施工现场环境管理办法的行政处罚。
  (十二)核发乡镇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
  (十三)建设监理人员的培训。
  (十四)大中型和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
  (十五)建设工程质量核验。
  (十六)全省建设企事业单位关键岗位的持证上岗。
  (十七)建设企事业单位关键岗位上岗证书达不到要求,不办理施工(生产)许可证。
  (十八)国家和外省的城市规划设计、科研、教学单位来我省承担城市规划设计任务的审查和同意。
  (十九)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批。


  十四、省交通厅(35项)
  (一)公路养路费收缴。
  (二)对违反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的行政处罚。
  (三)成立各类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班)的批准。
  (四)核发《机动车驾驶培训许可证》。
  (五)扣留损坏路产的车辆。
  (六)公路客运乘务证的审验。
  (七)《道路运输证》的发放和年审。
  (八)营业性汽车停运的批准。
  (九)申办中外合资道路运输企业的审查。
  (十)核发中外合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十一)核发中外合资道路运输车辆营运证。
  (十二)途经长平高速公路营运客车的审验、发牌。
  (十三)占用、利用高速公路用地及附属设施的同意。
  (十四)营业性高速公路旅客运输的审批。
  (十五)对违反高速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的行政处罚。
  (十六)核发营业性运输上岗证。
  (十七)培训营业性运输职业驾驶员的批准。
  (十八)转让客运班线的批准。
  (十九)经营道路旅客运输开业审查和年审。
  (二十)从事经营道路旅客运输人员的持证上岗。
  (二十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审验。
  (二十二)设置渡口从事运输的批准。
  (二十三)对违反渡口管理规定的行政处罚。
  (二十四)对违反航道养护费征收管理的行政处罚。
  (二十五)核发《吉林省乡镇船舶修造厂生产技术条件认可证书》。
  (二十六)对违反乡镇船舶安全管理的行政处罚。
  (二十七)建设航道及其设施的竣工验收。
  (二十八)一般通航河流修建与通航有关的设施和治理河道及引水灌溉的同意。
  (二十九)主要通航河流的航道上空、水面、水下和岸线修建设施的审批。
  (三十)工程施工确需断航的同意。
  (三十一)过船、过木、过鱼建筑物的设计任务书、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的同意。
  (三十二)非航道管理机构在主要通航河流上设置专用航标的同意。
  (三十三)在通航河道内挖沙石泥土、开采砂金、堆放材料的批准。
  (三十四)清除工程建设竣工后遗留物的验收。
  (三十五)对违反航道管理办法的行政处罚。


  十五、省信息产业厅(1项)
  外省(市、区)企业在我省经销无线电发射设备及承揽无线电通信工程的备案。


  十六、省农委(16项)
  (一)代劳金由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使用的审批。
  (二)对经销未经农业主管部门登记的肥料产品的处罚。
  (三)肥料、土壤调理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产品审定和销售的检验登记。
  (四)生产、销售种衣剂的同意。
  (五)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设置植物检疫检查站的批准。
  (六)省内行政地域间调运农业植物的检疫。
  (七)从国外引进植物的审批、检疫。
  (八)核发《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证》。
  (九)核发属于化学危险物品的农药的《农药经营许可证》。
  (十)发放《种子经营许可证》。
  (十一)生产经营单位生产未经审(认)定或省里没有的原种的审批。
  (十二)对私自收购种子的给予没收其非法收购种子的处罚。
  (十三)农机管理机关扣留肇事的农机、农机牌证和相关证件。
  (十四)农机监理机关对农机号牌和行驶(使用)证的检验、发放。
  (十五)农机监理机关对农机驾驶(操作)员的考验、发证。
  (十六)农机监理机关对农机、农机驾驶员的年度检测(检审)。


  十七、省水利厅(25项)
  (一)取水工程竣工后的验收和发放取水许可证。
  (二)在地下水超采区擅自扩大取水的和在没有回灌措施的严重超采区取水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三)省内界河上取水许可申请的审批。
  (四)取水许可证的年审。
  (五)各用水户申报用水计划、编制工程水量调配计划的审核和批准。
  (六)修建小水电站的审批。
  (七)水文测报设施管理范围内栽树、采石、挖砂等活动的同意。
  (八)防病改水工程的验收。
  (九)发放地方病防病改水工程合格证。
  (十)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开办矿山企业、修建铁路、采石、挖砂的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查批准。
  (十一)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资格的初审。
  (十二)兴建的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实行工程报建制。
  (十三)对未办理报建手续擅自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给予责令停工的处罚。
  (十四)江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设计(预算)及江河治理主体工程开工前的审批。
  (十五)发放捕捞许可证。
  (十六)在边境水域内从事网箱养鱼、围栏养鱼等开发性生产的批准。
  (十七)发放船员证、边境作业证。
  (十八)渔业、船舶作业前的登记。
  (十九)改变渔业生产服务性质、报废或停止使用及丢失、沉没渔业船舶的注销登记。
  (二十)渔业船舶的建造检验、初次检验、年度检验、临时检验、公证检验及核准。
  (二十一)发放船舶证书。
  (二十二)发放渔船船员职务证书。
  (二十三)新建、改建、扩建、修理渔业船舶的核准。
  (二十四)单位及个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理的渔业船舶的检验。
  (二十五)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地下取水和直接从城市规划区内地下取水的审核。


  十八、省林业厅(23项)
  (一)在林区设立木材检查站的批准和发放木材运输证明。
  (二)无证和违反规定运输木材的扣留。
  (三)出售、收购、运输、饲养、加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批准。
  (四)在林区经营(加工)木材的批准。
  (五)收购驯养繁殖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批准。
  (六)发放国家重点(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七)核发野生动物收购、销售、加工许可证。
  (八)发放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运输证明。
  (九)发放吉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准予运输(携带)证明。
  (十)调运、邮寄、携带林产品的植物检疫和森林植物及林产品运达调入地的复检。
  (十一)发放森林植物产地检疫合格证。
  (十二)利用林地栽种人参的审批。
  (十三)生产经营、运输林木种子、苗木、繁殖材料的森林病虫防治检疫。
  (十四)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间伐或小面积皆伐被病虫危害的树木时的现场鉴定。
  (十五)对违反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管理法规的处罚。
  (十六)发放采伐许可证。
  (十七)发放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
  (十八)在森林铁路用地进行建设的批准。
  (十九)在划定的保护森林铁路的范围内挖沙、取土、采石、放牧、耕种、堆放柴草、修建房屋和水渠及渔塘的批准。
  (二十)因勘察设计、开矿和工程建设需要砍伐自留山林木或占用自留山的批准。
  (二十一)发放自留山使用证。
  (二十二)在林地上开展沟系开发和林粮、林药、林菜、林果等间作的批准。
  (二十三)发放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


  十九、省文化厅(4项)
  (一)文物拍卖资格的审查同意、领取《文物拍卖经营许可证》。
  (二)文物拍卖标的的鉴定许可。
  (三)从事舞厅、音乐茶(餐)座、桌(台)球室电子游戏厅、音像制品经营活动的批准、发放《文化经营许可证》。
  (四)审批、发放《文化经营许可证》。


  二十、省卫生厅(36项)
  (一)预防接种事故认定。
  (二)各项卫生防疫监督监测。
  (三)天然矿泉水及水源卫生监测。
  (四)集中式供水水质的检验。
  (五)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监测。
  (六)有产生粉尘作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续建工程项目的批准。
  (七)尘肺病防治工作的监督与监测。
  (八)测尘人员业务培训和考试、考核。
  (九)对违反尘肺病防治实施办法的实施警告、限期治理、罚款、停业整顿。
  (十)发放《放射性同位素工作许可登记证》及其年度登记。
  (十一)审核、发放《护士执业证书》。
  (十二)境外来我省的护理人员执业资格的审核。
  (十三)对单位和吸烟者违反禁止吸烟规定的罚款。
  (十四)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校验和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十五)医疗机构的评审。
  (十六)医疗机构名称的核准。
  (十七)对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业、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十八)医疗事故的登记。
  (十九)灭鼠、卫生杀虫药的检验。
  (二十)配制生产灭鼠、卫生杀虫药许可证的发放和索证。
  (二十一)妇幼保健保偿服务的审批。
  (二十二)《化妆品卫生许可证》的审批、发放、变更。
  (二十三)有害电磁辐射单位和有害电磁作业场所及人员的监督、监测、监护。
  (二十四)护士执业注册。
  (二十五)护士申请开业及成立护理服务机构的审批。
  (二十六)护士在执业中违反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及技术规范给予警告,中止注册、撤销注册的行政处罚。
  (二十七)生产消毒药剂、消毒器械的单位和生产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单位初审及初审后的申请书、办证跟踪卡、所需具备的资料及产品的审核、检验、抽检。
  (二十八)发放一次性医疗用品《卫生许可证》。
  (二十九)发放从事电磁辐射人员健康证。
  (三十)签发矿泉水生产《卫生许可证》。
  (三十一)从事天然矿泉水生产企业人员卫生知识的培训。
  (三十二)审批、发放集中式供水卫生许可证。
  (三十三)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监测和审查。
  (三十四)供水管水人员的培训。
  (三十五)供管水人员体检合格证发放。
  (三十六)发放《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及其年度登记。


  二十一、省审计厅(2项)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国发〔2009〕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制定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的需要,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切实按照《规划》要求,做好统筹协调、改革体制、完善政策、企业重组、优化布局、工程建设等各项工作,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任务分工和工作要求,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加强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

国务院
二○○九年三月十日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制定本规划,作为物流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剧烈波动,而且对其他产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面临的形势。
应该看到,实施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一是要解决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需要加快企业重组步伐,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产业的平稳发展;二是物流业自身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通过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三是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调整具有服务和支撑作用,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专注核心业务、降低物流费用,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增强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2.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二是为了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变化,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改善投资环境,抓住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吸引国际投资,促进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三是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国内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物流企业竞争。
3.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对外贸易额等将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工业品、能源、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中西部地区要求改善物流条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差距,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有利于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利于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需求,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国家救灾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部署,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切入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流体系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应对危机,着眼长远发展。既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平稳发展;又要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解决制约物流产业振兴的体制、政策和设施瓶颈,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2.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满足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政府要为物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重要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3.加强规划指导,注重协调联动。统筹国内与国际、全国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物流协调发展,做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协调和衔接,走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各地区要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引导物流业的发展,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
4.打破分割封锁,整合现有资源。改革现行物流业相关行业管理体制,打破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
5.建立技术标准,推进一体化运作。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综合集成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提高物流效率。
6.创新服务方式,坚持科学发展。以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物流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物流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合理化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注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污染和交通拥堵,保证交通安全,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规划目标。
力争在2009年改善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保持产业的稳定发展。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目前的水平有所下降。
三、主要任务
(一)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与方法,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物流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速周转。合理布局城乡商业设施,完善流通网络,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企业的现代化。在农村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统一配送。
(二)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资源,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特种货物、厢式货车运输以及重点物资的散装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运输企业的相互协调,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运输系统。加强运输与物流服务的融合,为物流一体化运作与管理提供条件。鼓励邮政企业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快递物流业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
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加大国家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缓解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四)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粮食、棉花现代物流,推广散粮运输和棉花大包运输。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立农村物流体系。发展城市统一配送,提高食品、食盐、烟草和出版物等的物流配送效率。实行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推动医药物流发展。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规范化学危险品物流的安全管理。推动汽车和零配件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汽车综合物流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物流。发挥邮政现有的网络优势,大力发展邮政物流,加快建立快递物流体系,方便生产生活。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战争、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五)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
加强主要港口、国际海运陆运集装箱中转站、多功能国际货运站、国际机场等物流节点的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铁海联运,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加快发展适应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逐步建成一批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大型国际物流港,并不断增强其配套功能。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各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提高通关效率。充分发挥口岸联络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快“电子口岸”建设,积极推进大通关信息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建立既适应跨国公司全球化运作又适应加工制造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新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积极促进口岸物流向内地物流节点城市顺畅延伸,促进内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六)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建设十大物流通道和一批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
九大物流区域分布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华北物流区域,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东北物流区域,以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物流区域,以上海、南京、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以厦门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区域,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西北物流区域,以重庆、成都、南宁为中心的西南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为:东北地区与关内地区物流通道,东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南地区出海物流通道,长江与运河物流通道,煤炭物流通道,进出口物流通道。
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经济区划和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物流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和加深不同地区之间物流领域的合作,引导物流资源的跨区域整合,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格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华北、山东半岛、东北、东南沿海物流区域,要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加快发展制造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商贸物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在全国率先做强。中部物流区域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与东部物流区域的有机衔接。西北、西南物流区域要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按照本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和发挥资源优势的需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物流环境,缩小与东中部地区差距。
物流节点城市分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全国性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由国家确定,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由地方确定。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济南、上海、南京、宁波、杭州、厦门、广州、深圳、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南宁、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共21个城市。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包头、呼和浩特、石家庄、唐山、太原、合肥、福州、南昌、长沙、昆明、贵阳、海口、西宁、银川、拉萨共17个城市。物流节点城市要根据本地的产业特点、发展水平、设施状况、市场需求、功能定位等,完善城市物流设施,加强物流园区规划布局,有针对性地建设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业服务型、国际贸易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的物流园区,优化城市交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努力提高城市的物流服务水平,带动周边所辐射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中心和三级物流节点城市网络,促进大中小城市物流业的协调发展。
(七)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
按照全国货物的主要流向及物流发展的需要,依据《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及《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物流运行效率。发展多式联运,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使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公路实现“无缝对接”,着力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提升,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服务的需要。加强新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防止产生新的分割和不衔接。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和制造业基地附近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配送中心。
(八)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尽快制订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国性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和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以及其他运输与服务方式的信息网络。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城市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加快构建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
(九)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
根据物流标准编制规划,加快制订、修订物流通用基础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服务类等标准,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密切关注国际发展趋势,加强重大基础标准研究。要对标准制订实施改革,加强物流标准工作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制订物流标准中的主体作用。加快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十)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推行托盘化单元装载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组织方式,推广网络化运输。完善并推广物品编码体系,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加大对RFID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应用的投入。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
四、重点工程
(一)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
依托已有的港口、铁路和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选择重点地区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一批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转运设施,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重点解决港口与铁路、铁路与公路、民用航空与地面交通等枢纽不衔接以及各种交通枢纽相互分离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协调配套运行,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提高运输效率。
(二)物流园区工程。
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按照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运输场站、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以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物流园区,完善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优化城市配送,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节约土地占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物流园区建设要严格按规划进行,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优势,综合利用已有、规划和在建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三)城市配送工程。
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加快建设城市物流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四)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
加快煤炭物流通道建设,以山西、内蒙古、陕西煤炭外运为重点,形成若干个煤电路港一体化工程,完善煤炭物流系统。加强油气码头和运输管网建设,提高油气物流能力。加强重要矿产品港口物流设施建设,改善大型装备物流设施条件。加快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建设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和重要物流节点。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北粮南运”和“西煤东运”工程。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农村物流工程。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支持发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
(五)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
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和促进,支持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六)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
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实现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推广实施托盘系列国家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托盘,支持专业化企业在全国建设托盘共用系统,开展托盘的租赁回收业务,实现托盘标准化、社会化运作。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选择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
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发布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八)物流科技攻关工程。
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启动物联网的前瞻性研究工作。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九)应急物流工程。
建立应急生产、流通、运输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紧急调用。建立多层次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证应急调控的需要。加强应急物流设施设备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协调。
现代物流业是新型服务业,涉及面广。要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协调,在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发挥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研究协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加强对地方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协调。
(二)改革物流管理体制。
继续深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货代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政企分开、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物流综合管理体系,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规范运输、货代等行业的管理,促进物流服务的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仓储企业经营体制,推进仓储设施和业务的社会化。打破行业垄断,消除地区封锁,依法制止和查处滥用行政权力阻碍或限制跨地区、跨行业物流服务的行为,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物流服务市场,促进物流资源的规范、公平、有序和高效流动。加强监管,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强化物流环节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对物流企业的交通安全监管机制,督促企业定期对车辆技术状况、驾驶人资质进行检查,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
在贯彻落实好现有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抓紧解决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施兼并重组,尽快做强做大。针对当前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制定系统的物流产业政策。清理有关物流的行政法规,加强对物流领域的立法研究,完善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四)制订落实专项规划。
有关部门要制订专项规划,积极引导和推动重点领域和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煤炭、粮食、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应急物流等专项规划,商务部会同供销总社等有关部门制订商贸物流专项规划,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物流标准专项规划。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制订本地区物流业规划,指导本地区物流业的发展。
(五)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
物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投入。要加快发展民营物流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对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涉及全国性、区域性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可根据项目情况和财力状况适当安排中央和地方预算内建设投资,以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
(六)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进一步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开展物流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认真贯彻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积极推动地方物流统计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和力量,促进物流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七)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等平台,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相互进一步开放与物流相关的分销、运输、仓储、货代等领域,特别是加强与日韩、东盟和中亚国家的双边和区域物流合作,开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协调和技术合作,推动物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国内物流企业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提高物流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程度。加强国际物流“软环境”建设,包括鼓励运用国际惯例、推动与国际贸易规则及货代物流规则接轨、统一单证、加强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体系建设等。建立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完善物流业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八)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利用社会资源,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编写精品教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
(九)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
物流业社团组织应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协调的职能,发挥在物流规划制订、政策建议、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六、规划实施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的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明确政策措施的实施范围和进度,并加强指导和监督,确保实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目标。有关部门要适时开展《规划》的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工作方案,细化落实,确保取得实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报送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商务等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