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查处违法建设领域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4:00:20  浏览:875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查处违法建设领域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

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武政办〔2006〕91 号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查处违法建设领域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武汉市查处违法建设领域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已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六年五月十二日



武汉市查处违法建设领域行政过错

责 任 追 究 办 法

第一条 为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严格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保证我市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武汉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本市行政机关和依法受行政机关委托履行管理职责的组织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工作人员,不履行、违法履行或者不当履行查处违法建设职责行为的处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违法建设,是指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进行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第四条 查处违法建设行政过错责任追究遵循权责一致、有错必究、过错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各区人民政府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领导、组织、协调、监督本辖区内相关职能部门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工作。

区人民政府,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及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包括派出机构)负主要领导责任者或者重要领导责任者,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武汉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的规定,单独或者合并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扣发奖金、诫勉谈话等行政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致使辖区内发生违法建设的;

(二)对本辖区内或者本部门管辖范围内发现的违法建设查禁不力,致使违法建设现象严重的;

(三)对市规划、建设、城管执法部门依法作出的关于对违法建设的处罚决定协助组织、督促整改不力的;

(四)对发现的违法建设未按照规定报告或者未及时依法处理的;

(五)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建设行为未及时依法处理,致使矛盾激化的;

(六)纵容、包庇、放任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违法建设的。

第六条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对辖区内违法建设负有监督责任。发现违法建设行为的,应当进行劝阻,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未劝阻或者未及时报告的,按照《武汉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的规定,单独或者合并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扣发奖金、诫勉谈话等行政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降级以下行政处分;对负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行政记大过及以下行政处分。

第七条 规划、建设、房产等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工作人员在行政审批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武汉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的规定,单独或者合并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扣发奖金、诫勉谈话等行政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降级以下行政处分;对负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行政记大过及以下行政处分:

(一)对不符合条件的建房申请违反规定予以批准的;

(二)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违法建设发放施工许可证的;

(三)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违法建设办理房屋权属登记的;

(四)违反有关许可程序规定的;

(五)在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

(六)其他违反规划、建设、房产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

第八条 规划、城管执法、建设等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工作人员在执法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武汉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的规定,单独或者合并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扣发奖金、诫勉谈话等行政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降级以下行政处分;对负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行政记大过及以下行政处分:

(一)对于举报或者巡查发现的违法建设,未按照规定立案处理的;

(二)对立案处理的违法建设案件,未按照规定结案的;

(三)因监督管理不力造成安全事故的;

(四)谎报、瞒报、拒报违法建设情况的;

(五)在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

(六)其他违反规划、城市管理、建设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不得进行违法建设,不得纵容、包庇、放任本辖区内的违法建设;对辖区内发生的违法建设,应先行劝阻,并及时向所在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第十条 违法建设行政过错责任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1 年内出现两次以上应予追究行政过错情形的;

(二)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行政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

(三)对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或者责任追究承办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四)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徇私舞弊行为或者收受当事人财物、接受当事人宴请、参加当事人提供的旅游或者娱乐活动的。

第十一条 本办法所涉及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依照人事管理权限和行政处分审批权限的有关规定办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 2006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广东省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设置实施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广东省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设置实施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现将《广东省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设置实施办法》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广东省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设置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发展我省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规范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设置审批的管理,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成人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以及国家教育委员会把设置、撤销
、调整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的审批权下放给我省的决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我省范围内设置公办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我省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的筹办、正式建校,以及撤销、调整均应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省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第四条 设置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应保证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充分发挥学校的多种办学功能,一般不宜设立单科性的学校。
第五条 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的设置标准、学校名称的确定,应按《条例》、《规定》执行。特殊情况,由省人民政府请示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后确定。
第六条 设置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一般分为申请筹办和申请正式建校两个阶段。达到设置标准的,可以直接申请正式建校;未达到设置标准的,应先申请筹办。
第七条 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的筹办条件:
(一)有高等教育办学经验的筹建队伍;
(二)有较高素质和管理高等学校能力的校长候选人和一批高级职称的教师队伍候选人;
(三)有与学校正式建校初期规模基本适应的筹办资金;
(四)有与开办初期规模相适应的办学场地和学校物质建设计划。
第八条 申请筹办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由创办单位向省人民政府提交申请报告,并按要求报送有关材料。
第九条 申请筹办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必须报送下列材料:
(一)筹办申请报告,内容包括:
1.拟建学校的名称;
2.已征地或已划红线的办学用地;
3.学校体制、类别、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
4.建校的投资来源保证或承诺;
5.学校经常费和师资的来源;
6.校园和校舍建设计划。
(二)与办学有关的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和学校发展规划;
(三)筹办工作班子成员的名单及其简历。
第十条 申请正式建校的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必须报送以下材料:
(一)正式建校的申请报告,内容包括:
1.拟任命的校、系两级领导成员名单及其简历;
2.准备招生的专业及其师资、实验仪器配备情况;
3.已有专业图书册数、已订期刊数;
4.已建运动场所情况;
5.已建成的校舍面积情况;
6.办学经常费来源。
(二)学校发展规划;
(三)由城建规划部门和国土部门出具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土地使用证》。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接到申请报告后,可委托省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报送材料不完备者,省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接到申请报告后20日内通知其补报。
经形式审查后,由省高等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机构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论证。申报材料未能通过形式审查的,由省高等教育行政部门于接到申请报告后30日内通知申报单位。
第十二条 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机构于每年的6月、12月下旬召开全体会议,对申报学校进行评议论证,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作出结论性意见。
第十三条 省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机构的结论性意见,向省人民政府提出报告。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省高等教育行政部门的报告,在征询省有关部门意见后,作出是否同意筹办或正式建校的决定。
第十五条 普通、成人高等专科学校的筹办期限从批准之日起计算,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的筹办期限1年以上5年以下,成人高等专科学校的筹办期限1年以上3年以下。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1995年8月2日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道路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从我国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格来看,逃逸行为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
何种行为属于我国刑法意义上的“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依据二00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三条的规定,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一、逃逸行为必须以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从事交通运输人员或者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具有《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即构成交通肇事罪。只有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脱离现场的行为,才能认定为逃逸。

二、脱离现场的目的必须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确认行为人是否逃避法律追究,要看其主观目的。如:被告人王某负主要责任的一起交通肇事案件,被告人王某驾驶的一重型汽车的左侧与行驶摩托车的右侧相刮,摩托车及驾驶人(当场死亡)倒地,汽车的左后轮将摩托车的后轮碾压,被告人王某听到自己驾驶的车辆发出异常声响,且继续行驶二十米后,方停车查看车辆与摩托车是否相刮。其虽发现汽车二十米后有一摩托车及人员于地倒躺,因其未发现所驾车辆有刮擦痕迹,便驾车离开现场。被告人王某的行为是否为逃逸。笔者认为,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属于逃逸。因通过本起事故的责任认定,被告人负主要责任,已构成交通肇事犯罪;被告人发现车辆发出异常声响后,停车后又发现了摩托车及人员在道路上的实际状态,因此,其主观上应意识到肇事的可能性,但其却驾车离开了现场。从其驾车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上来看,其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两种情形不应认定为逃逸:

一、交通肇事后,肇事者已通过电话等方式报警,由于惧怕被害人亲属殴打而逃离事故现场,这种情况,不应按交通肇事后逃逸来处理。其目的是为了避免被害人亲属对自己造成人身伤害,而不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

二、存在不能抗拒的原因,不能抗拒的原因消失后,又投案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例如,被告人张某在交通肇事后,立即让随行的人员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发现被害人已经死亡。此时被告人张某也负伤在身,其家人将其送往医院,到达医院后,其委托亲属向公安机关报案。该案就不应认为具有逃逸行为。

另外,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形,即肇事者将被害人送到医院后,擅自离去、下落不明。那么,该行为是否应认定为逃逸行为。笔者认为,该行为应认定为逃逸。“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从《解释》对逃逸行为的规定来看,逃逸行为并不仅指肇事者为逃避法律追究离开肇事现场的行为。肇事者将被害人带离现场,无论将其送往何处后,只要能证实肇事者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就应认定为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