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五指山市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5:25:44  浏览:994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五指山市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的通知

海南省五指山市人民政府


五府〔2006〕45号


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五指山市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有关单位:
《五指山市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1-
五指山市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做好我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5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我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由市民政部门主管;各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本乡镇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村委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农村五保供养服务工作。
第三条 市政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我市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对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是指居住在我市并持有本市农村户籍的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均可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的五保供养,是指在吃、住、穿、医、葬方面给予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六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评定,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
-2-
作条例》规定的条件和必经的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评定后登记造册,确保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应保尽保,及时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第七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不再符合《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条件的,按《条例》规定的报告、审核、核准程序,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停发五保供养金。
第八条 农村五保供养包括下列供养内容:
(一)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燃料;
(二)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房;
(四)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五)办理丧葬事宜。
第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疾病治疗,应当与我市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确保我市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范围。按照《五指山市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实施细则》规定,民政部门要全额救助全部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缴交入合统筹金,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医疗费用实行零起补医疗救助;市内指定医疗机构免收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就诊挂号费、门诊费和住院抵押金,设立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门诊窗口,方便他们治病。
-3-
第十条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根据我市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实际核定,每人每月为115元,并随我市农村村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第十一条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由民政部门每年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际,向市政府呈报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年度预算报告,市财政部门在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确保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落实,及时足额发放。
第十二条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实行专款专户管理,在乡镇人民政府设立农村五保供养资金民政专户,市财政部门按月直接拨付。
第十三条 农村五保供养金的发放,由五保供养对象持《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到其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民政办公室办理相关手续,凭证到银行领取。
第十四条 市民政、财政、审计部门要依据本部门的职责,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指导、管理和检查督促,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审计,确保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专款专用,安全运行。
第十五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按户籍属地管理,可以在所在乡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如敬老院)集中供养,也可以在家分散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
-4-
第十六条 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提供供养服务;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提供照料,也可以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有关供养服务。
第十七条 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设施,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并配备工作人员。
第十八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开展以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农副业生产。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落实优惠政策给予必要的扶持与帮助,逐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水平。
第十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条件、程序、民主评议情况以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应当按规定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违反《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的,要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二00六年十二月一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吴邦国委员长受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会议高度评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过去五年的工作,充分肯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后一年工作的总体安排,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充分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联系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办法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联系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办法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联系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办法》已由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8年11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省人大常委会)与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下简称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法》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人大常委会在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负责联系代表。
省人大常委会可以通过代表的原选举单位联系代表,或者委托代表的原选举单位组织代表开展闭会期间活动。
第三条 省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时,可以根据需要邀请代表列席会议。
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前,可以将会议有关议题送代表或邀请代表座谈,征求代表意见。
第四条 省人大常委会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制定、修改法规和开展有关重要活动,可以征求代表的意见或者邀请代表参加。
第五条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安排分片联系代表;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进行检查工作和调查研究时,可以走访代表或者邀请代表座谈,也可以邀请所在地的代表参加上述活动。
第六条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应注重做好接待代表的来信来访工作。代表可随时向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来访要求,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应安排接待。
对代表来访、来信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负责接待的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应当认真听取和阅批,提出处理意见,交有关部门办理;对重要情况和问题应当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反映。处理结果应向代表反馈。
第七条 省人大常委会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在受省人大常委会委托审查议案,以及听取汇报,进行调查研究时,可以邀请代表参加。
第八条 省人大常委会应在召开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前,组织、安排代表进行集中视察或在原选举单位所在行政区域内进行视察。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除安排参加集中视察的以外,应回原选举单位同当地的省人大代表一起进行视察。
省人大常委会也可以根据需要组织代表进行专题视察、检查和调查活动。
第九条 代表可以个人或若干人联合持代表证就地进行视察。省人大常委会或者有关市县的人大常委会,应根据代表的要求,联系、安排代表持代表证就地进行视察或者约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被视察单位应认真接待,提供工作方便,并向代表做好汇报。
第十条 代表在视察中了解、发现的问题,可以向省人大常委会或者其他国家机关和有关部门提出,也可以向所在市县的人大常委会反映。
第十一条 省人大常委会可以根据情况,组织代表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进行评议。
第十二条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应根据需要安排有关代表参加。
第十三条 代表在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或闭会期间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办事机构应切实做好交办,注意协助办理单位做好同代表的联系和征询意见等工作;了解、检查办理情况,督促办理单位认真、负责办理并按时答复代表。
第十四条 代表可以按照便于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原则按地区或按行业组成代表小组,开展代表小组活动。
省人大常委会和代表原选举单位应协助建立代表小组;做好同代表小组的联系工作;协助代表小组开展活动,为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十五条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应参加所在的代表小组的活动,如因故不能参加,应及时说明情况。
第十六条 省人大常委会应根据情况适时组织代表听取有关工作、情况报告或有关讲座等;组织代表开展有关学习、考察等活动。
第十七条 省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应及时给代表发送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文件汇编和省人大常委会会刊,以及省人大常委会的有关文件、刊物、资料等。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8年11月27日